少生气心气顺,百病不来找,情绪是万病之源(1)
一项调查研究表明,80%的病是由心理因素所致,仅有20%的病为细菌等外来因素所致。比如胃病,实际上,胃病的根源即为你的心,问题就出在心理情绪上。
很多人生过气后,头晕腹胀,甚至胃痛,常常觉得有一股气堵在那儿。这就是为什么常常有人说自己“生了一肚子气”。
生气的时候,你可以用手去敲敲自己的肚子,鼓鼓胀胀的,推几下,再去摸摸,就会忍不住打几个嗝或是放个屁,此时就会觉得痛快很多,与此同时,心情也会好很多。
我们都知道,肝为生气之源,气大伤肝。有的人非常爱生气,常常和别人没说上几句话就大发雷霆,可能这股气一会儿就消失了,可就在生气的那一刹那,病理症状也就跟着产生了。其实,气并不可怕,可气的堆积就可怕了。
一个人生过气后,只要不去想就可以了,否则所生之气都会存于肝脏之上。久而久之,体内就产生出大量浊气,使得体内的血液不能迅速、顺利地流动。
本来肝产生的浊气能够通过小肠放屁的方式排出体外,但是下面一旦堵住,它就只能向上走了,通过胆,终停于胃,而撞击胃壁。
胃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需要新鲜的血液,但是血液被浊气挡住,无法完全进来,久而久之,胃黏膜就会受到严重损害,之后被细菌、病毒等感染。
此时,我们应当先将浊气排除出去,之后引入新鲜血液,胃溃疡面即可迅速恢复至健康状态,因为新鲜血液即为最佳的修复工具。一项调查发现,生气会导致心律不齐,生气时的心电图看起来会更加混乱,更加不稳定,心脏衰竭的发病率会大增,因此,生气关系着我们的生命安全。很多育儿专家会嘱咐哺乳期的母亲不要生气,因为生气的时候孩子吃的奶是有“毒”的。
当然了,这里面提到的气不仅仅指脾气暴躁,还包括恐惧、忧郁、伤心等多种负面情绪。日常生活中,我们所说的气虚证为脏腑组织机能衰退表现出的症候,多为久病体虚、劳累过度、年老体衰等因素所致。临床主要表现:懒言少语、神疲乏力、头晕目眩、自汗,活动的过程中症状会加重,舌淡苔白,脉虚无力。气陷证为气虚无力升举,反致下陷所致的症候,多为气虚证进一步发展或劳累过度,损伤到某一脏腑所致。(未完)